相比普通人,糖友們更容易發生骨質疏松,據研究統計,約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患有骨質疏松癥。為什么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缺鈣呢?本期,記者邀請國家公共一級營養師秦思漫為你解答。
血糖控制不好 鈣排泄隨之增加
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糖高,腎臟排出過多葡萄糖的同時,鈣排泄也會隨之增加,時間長了,導致大量的鈣從尿中丟失。尿鈣大量丟失,引起血鈣降低。當血鈣持續降低,甲狀旁腺長期受低鈣的刺激,可導致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,持續大量的分泌甲狀旁腺素,導致破骨細胞活性增強,導致骨組織的鈣游離進入血液,發生“鈣遷徙”。糖尿病患者大量鈣流失的同時,骨骼中的磷、鎂也隨之丟失。低鎂亦可刺激甲狀旁腺分泌。
另外,糖尿病患者除了糖代謝紊亂外,還可能產生維生素D、降鈣素等的代謝失調,影響骨骼新陳代謝,最終誘發骨質疏松癥。然而,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好,沒有多飲和多尿等癥狀,一般不會導致鈣的大量丟失。胰島素不但對糖代謝非常重要,而且還影響蛋白質的合成。骨骼是以膠原蛋白(蛋白質)為基質,大量鈣沉積而成。糖尿病患者由于膠原蛋白合成不足,骨基質減少,也加重了骨質疏松。
定期檢查 骨質疏松癥是合并癥之一
秦思漫表示,我國居民每日鈣的攝入量明顯偏低,糖尿病病人由于飲食控制嚴格,如果不加強鈣的補充,血鈣水平低而容易引起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。骨質疏松癥是糖尿病的合并癥之一,起病緩慢,主要臨床表現為腰背疼痛、手足抽搐、腓腸肌痙攣、腰彎背駝、跛行甚至可出現骨折。通常雙能X線檢查就能發現骨密度下降。
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下降,如再因骨質疏松發生骨折,長期臥床不起,引起褥瘡、感染等。如處理不當,危及生命。糖尿病患者必須警惕骨質疏松癥。要注意有無腰背酸痛等癥狀,同時測定血鈣、尿鈣,定期測定骨密度,早發現,早處理。
科學補鈣 食補為主藥補為輔
1. 嚴格控制好血糖
定期復查糖化血紅蛋白。治療上在選擇時應該注意避免使用影響鈣吸收和排泄的降糖藥物,對于長期使用影響鈣吸收,如噻唑烷二酮類降糖藥物的老年人應定期常規檢查骨密度,評估患者骨骼情況及時停用,更換降糖方案。
2.調節飲食
食物中鈣的來源以乳制品最好,不僅鈣含量豐富、吸收率高,且方便食用,是鈣最好的食物來源。100毫升牛奶含80~120毫克鈣。建議糖尿病患者每日喝1~2杯牛奶(每杯200~250毫升)。
豆類及海帶、紫菜等海產品含鈣量也很豐富。菇類、硬果及油料種子類的杏仁、瓜子、核桃、芝麻醬等也含有較高的鈣,如100克杏仁含鈣62毫克;100克芝麻醬含鈣約1100毫克。
值得注意的是,糖尿病人喝骨頭湯并不能很好地補鈣,況且油脂過多,會導致高脂血癥。同時糖尿病患者避免吸煙、過量飲酒、過多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,這些不良生活方式會減少鈣的吸收,威脅骨骼健康。
3.補充元素鈣
正常人每日鈣的推薦需要量為800毫克,50歲以上老年人需要1000~1200毫克。事實上,人們每日從食物中得到的鈣約400毫克。因此,應適當補充元素鈣約500~600毫克/天。而糖尿病患者,因為鈣質流失多,需要補充的鈣也更多,建議糖尿病患者每天補充800~1000毫克元素鈣。
其中碳酸鈣含鈣量高,吸收率高,易溶于胃酸,常見不良反應為上腹不適和便秘等。枸櫞酸鈣含鈣量較低,但水溶性較好,胃腸道不良反應小,且枸櫞酸有可能減少腎結石的發生,適用于胃酸缺乏和有腎結石風險的患者。高鈣血癥和高鈣尿癥時應避免使用鈣劑。
4.多曬太陽
服用鈣制劑的同時應服用維生素D,并要多到室外曬太陽。陽光可以促使皮膚合成更多的“免費天然”活性維生素D,促進小腸對鈣、磷的吸收,提高血液中鈣、磷的濃度,以利類骨質的鈣化和骨化的形成。
- 下一篇:
- 上一篇:注意!這“三覺”嚴重傷害身體
|
![]() |
文章評論 | 已有 0 條評論 點擊查看 |
|